自己制作小青柑普洱茶的步骤与技巧,你知道吗?
小青柑普洱茶颇受茶友青睐。然而,市场上的价格参差不齐,品质也难以辨识。若自己动手制作,便能品尝到令人安心的好茶。这真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情!
采摘青柑有讲究
小青柑普洱茶的制作,关键在于青柑的挑选。世界上柑的种类繁多,而新会柑是制作小青柑普茶的佳品。新会柑根据采收期可分为多种果皮类型,尤其是青皮柑制作的茶叶,风味独特。然而,需注意,每6公斤柑果才能产出1公斤的柑普壳,采摘时需心中有数。此外,不同地区的种植标准各异,新会柑园管理严格,但若从其他地方购买,需谨慎辨别。同时,采摘时间的选择也至关重要,不同时间采摘的柑果与茶叶的搭配效果大相径庭。
若亲自去采摘,便能挑选出最合心意的柑橘。然而,若选择购买,如何判断柑橘的新鲜程度便成了关键。是要观察其色泽,还是感受其手感?这需要我们深入了解。
果皮清洗莫轻视
清洗果皮看似简单,实则不容忽视。若清洗不彻底,有害物质残留,问题可大可小。记得有一次新闻报道,某地柑橘类水果农药残留超标,这警示我们在制作小青柑普茶时,清洗必须细致入微。我们需用流动清水逐个清洗柑果,确保果皮表面无污渍、无农药残留等不良物质。若疏忽大意,制作的小青柑普洱茶可能对健康不利。而且,不同的清洗方法效果各异,用刷子轻刷与简单冲洗,效果截然不同。清洗干净的果皮更健康,为后续制作打下良好基础。
即便在产地看到某些果农提供的柑橘看起来颇为整洁,但若是自己动手制作小青柑普洱茶,切莫偷工减料,务必进行第二次清洗。
开盖挖肉不容易
挖果肉的过程确实挺费力的。首先,得用刀在柑果顶部切开一个圆形口,然后再用钳子和勺子慢慢挖空果肉。专业的人一天也只能挖20公斤。而且,不同种类的柑果挖取的难易程度也不尽相同。红柑果的果肉成熟且松弛,操作起来相对容易。但青柑果的肉和皮连接紧密,特别费劲。我自己尝试过,确实又累又费时。此外,还得确保挖得干净,否则小青柑普洱茶会变得苦涩。别小看了这个挖果肉的步骤,它直接关系到成品茶的味道。这就要求制作者有耐心,不能急于求成而遗漏细节。有些初学者第一次制作时,因为挖得不干净,做出来的茶味道就不太好。
挖掘出的果实肉质往往无人问津,虽然这显得有些可惜,但为了制作地道的小青柑普洱茶,也只能这样处理。
杀青蒸熟视情况
杀青蒸熟这一环节颇为讲究。一些行家偏爱用蒸锅蒸青柑,这样制作的小青柑青味不浓。然而,不杀青蒸熟也有其优势,有利于茶后期存放和陈化。就像有人偏爱原汁原味,小青柑普洱茶未经此处理,反而越陈越香。还有人在阳光下晾晒青柑,使其果皮软化萎缩。我曾听闻一位朋友尝试过多种方法制作小青柑普洱茶,发现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之处。每个人的口味各异,偏好口感清新的可能更偏爱蒸熟,而喜欢陈化后茶韵更足的可能更倾向于不杀青蒸熟。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也影响着这一步骤的选择,如南方潮湿地区,蒸晒结合可能更适宜,而北方干燥地区,不杀青也无妨。
这一步的操作对最终的小青柑普洱茶特性影响极大,这一点是必须深思熟虑的。
填满茶叶有选择
小青柑并非必须装熟普,若偏爱红茶或白茶,同样适用。市面上的特级宫廷普洱熟茶价格不菲,选用其他茶叶制作亦不失为经济之选。将茶叶填满柑皮并压实,然后盖上果盖。若果盖易脱落,可用针线缝合。我曾有一位茶友尝试用多种茶叶填充小青柑,得出了不少有趣的搭配。例如,用云南滇红搭配小青柑,泡出的茶既有红茶的甜香,又带小青柑的果香。而以白茶制作的小青柑普茶,则别有一番淡雅之味。填充茶叶时,茶叶的年份、等级和产地都会影响最终口感。
不同茶叶和小青柑皮的比例也得考虑好,不然口感会不均衡。
烘干陈化要耐心
烘干柑果,旨在维持柑皮与茶叶的活力。有条件者可选用烘干箱或风干箱进行低温烘干,条件有限时,则可利用阳光晾晒。记得,我曾在制作小青柑普洱茶时,因天气不佳,不得不使用烤箱低温烘干,结果依旧成功。晾晒时,需将柑果逐个摊开,需晾晒数日,直至果皮完全干燥。至于后续的自然陈化,也不可急躁,干燥、通风、无异味的环境至关重要。存放时,应用棉布包裹,以便陈皮与茶叶的香气与滋味相互渗透。经过三次蒸晒的小青柑普洱茶,口感相当佳,但自家制作过程较为繁琐。不同的蒸晒次数,会带来不同的口感风格。我个人偏爱简单一些的,一蒸一晒制作的小青柑普洱茶,便很合我口味。小青柑普洱茶在存放过程中,口感会随着时间逐渐提升。你更倾向于哪种制作方法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,同时,也期待大家的点赞和分享。